智慧纪检监察“秦廉”系统的建设与创新探索
——南京市秦淮区纪委监委
一、智慧监督
信息不对称既是腐败问题查处不及时的主要原因,也是反腐败斗争的重难点。为了打破信息不对称、消除数据壁垒,秦淮区纪委监委在“秦廉”系统中着重强化了数据的贯通共享,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智慧监督,推动了监督工作由“分散”向“精准”的转变。
为了打通数据,秦淮区纪委监委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,收集并整合多方数据信息,构建集约化的数据库。在系统内部,推进纪律监督、监察监督、派驻监督、巡察监督的数据畅通,汇集形成业务数据库;在系统外部,与组织、政法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,通过嵌入专业系统、数据定期移送等形式,汇集了8家部门单位数据信息,构建了“秦淮廉韵”数据库,实现了监督数据的应收尽收、实时获取。
图1 履责监督平台
在实现数据贯通共享的基础上,秦淮区纪委监委依托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施了有效的智慧监督。一方面,深化运用“履责监督”“污染防治”“阳光惠民”等监管平台,将重点领域重要事项纳入全流程监督,分析廉政风险点,设置预警规则,即时性开展预警干预,实现关口前移,及时防控风险;另一方面,建设扁平化的监督网络,在全省先行试点应用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服务平台,公布28类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和投诉举报渠道,有投诉举报诉求的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一键反映诉求、追踪受理过程以及查询办理结果。
二、智慧办案
在纪检监察工作中,基层区县在查办案件时普遍面临问题线索来源少、复杂案件突破难、专业力量薄弱等“精准查办难”的困境。为此,秦淮区纪委监委在“秦廉”系统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数据分析研判,自主研发大数据分析研判模型、筛查比对模型,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与对比分析,快速精准捕捉存疑数据,由此创新性地实现了智慧办案。
在调查取证环节,注重“数据多跑路,办案人员少跑腿”。秦淮区纪委监委全面应用“省市大数据一体化查询研判平台”,运用多维数据分析研判模型,实现了8类监督办案核心数据在线查询、点对点反馈,调查取证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二,初步实现“初核查询不出门”。
在数据分析环节,注重“建模比对”。秦淮区纪委监委聚焦惠民资金、国有经营性房产租赁、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,建立了7个大数据筛查比对模型,设置了46个比对规则。目前,在大数据分析模型的算法支持下,秦淮区纪委监委主动发现异常问题5600个,审查调查立案数也有显著增长且超过45%的自办案件线索来源为大数据分析比对结果。
图2 “为民服务专项资金”监管模型分析结果
三、智慧管理
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此前已先后建立了案件管理、审理辅助等单项系统,但在这些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,各平台数据不通、互不兼容的问题正日益成为限制信息化平台效能发挥的新困扰。为此,秦淮区纪委监委强化数据的互联贯通与闭环管控,其建设的“秦廉”系统依托纪检监察内外网的平台建设与整合,全面覆盖了信访、监督、办案、管理等纪检监察业务,促进了纪委监委业务系统的智慧管理转型。
图3 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应用“秦廉”系统履职办公
在信访举报工作中,强化数据贯通与闭环管理。秦淮区纪委监委在其下辖的12个街道纪工委和5个派驻组中全面推广检举举报平台基层版和派驻版,就此实现区、街道、部门举报数据的贯通与在线管理。平台联通、数据贯通后,所有信访件、问题线索全部线上流转,检举举报件在途时间由原来平均20个工作日,变为在线即转、即收、即办,办理质效明显提升。
在监督办案工作中,实施线上流程监管。秦淮区纪委监委将线索处置、初核、立案审查调查等法定办案程序嵌入到监督办案业务平台中,并配套应用案件监督管理、谈话管理等模块,基本实现了“线索案件网上办理、调查措施网上审批、处置反馈网上推送、权力内控网上实施、文书档案网上生成、统计数据网上汇聚”。2021年以来,累计线上处置问题线索1415件,申请使用各类调查措施875件,制作各类法律文书1573份。
在日常办公工作中,促进线上高效运转。秦淮区纪委监委运用了能够全面覆盖机关事务性工作的“智慧清风”办公系统,通过进一步应用组织人事、资产管理、日常考核等40余项子功能,实现了重点工作直接督办、请示报告网上流转、部门发文在线审签、文书盖章线上办理,由此形成了人员全应用、事项全上网、流程全覆盖、过程全追溯的网络办公模式,大幅提升机关运转效率。